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观点 > > 
三友联众(300932):2023年2月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
来源: 中财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2-11 16:49:48


【资料图】

证券代码:300932 证券简称:三友联众

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
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

编号:2023-001

投资者关系活动类别?特定对象调研 □分析师会议 □媒体采访 □业绩说明会 □新闻发布会 □路演活动 □现场参观 □其他 ( )
参与单位名称及人员姓名摩根大通:叶利愉、陈林、苏畅;康禧资本:陈晓栋; 中银保诚资产管理:蔡鹏;APG Asset Management:Jay Wang; Principal Asset Management:Peter Luo.
时间2023年 2月 9日下午 16:00-18:00
地点公司会议室
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姓名副总经理、董事会秘书:王孟君先生 证券事务代表:邝美艳女士
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1、简单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。 回复:公司是一家专业的集继电器研发、制造、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、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,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,公司在国内继电器领域的销售额排名第二。历经多年发展,公司已形成集技术研发、模具开发制造、设备开发制造、生产制造、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全流程服务体系,公司产品涵盖通用、磁保持、汽车、新能源继电器、互感器五大板块。未来,公司将做强做大通用功率继电器、磁保持继电器、互感器板块,在保持通用功率继电器、磁保持继电器、互感器优势领域盈利能力的同时,加大汽车、新能源继电器的投入与开发,也将结合实际适时实施相关产业多元化战略。 2、对继电器行业的看法,对比同行是什么样的情况? 回复:继电器行业在 2000年以前基本是外资企业、台资企业主导,后来国内企业才逐步介入。继电器是重要的基础电子元
件,目前暂无可替代性产品,随着疫情放开,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,居民收入持续增长,汽车、家用电器、工业控制等传统下游市场稳定增长。同时,新能源、人工智能(AI)、智能制造、5G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,为继电器开辟了新的下游市场。根据智多星顾问的数据,预计到 2025年继电器市场将达到 502.7亿元规模,2020-2025年五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5.2%。 目前中国仍然是继电器的主要生产基地,生产企业数量多,有实力、成规模的企业少,行业集中度低,市场竞争激烈。国内继电器行业众多厂商中,除了宏发股份和本公司外,大多数厂家经营规模较小。 三友联众作为继电器上市公司之一,从最初的几十个人到如今走上资本市场,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,公司的继电器产品已在行业领域中形成一定知名度。 通用功率继电器、磁保持继电器、互感器和磁性材料是三友联众优势领域,公司会进一步通过数字化、规模化等方式,结合产业纵向一体化,整合模具、五金、触点、塑料供应系统,保质降本增效,持续保持稳步增长。汽车、新能源继电器已完成产品技术储备,通过引进搭建优秀的研发团队、销售团队,通过直接与车企对接,将取得一定进展。 3、相对于国外的企业,有什么竞争优势? 回复:相对于国外的企业,在通用继电器这个板块主要还是成本优势,通用继电器板块早些年的研发确实是在外企的技术上做的创新,松下、欧姆龙等外资企业逐利驱动下,在这块并没有持续投入,国内企业才有了机会进而投入自动线,通过成本、品质等优势迅速获得市场,同时通过纵向一体化,不断提高散件五金、触点、塑料的自供比例,进一步保证了产品品质。汽车继电器板块具备综合优势,研发方面,产品覆盖整车需求,并不断往小型化、高电压方向拓展,先后导入仿真分析、FMEA潜在失效分析系统,实现产品研发阶段的验证。新能源继电器
完成从低压到高压产品门类,具备丰富的产品线。高压直流继电器现阶段外资企业体量也不大,目前高压直流继电器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,给国内企业留下了巨大机会。 4、目前的五金、触点、塑料自供比率是多少?未来这一块要达到什么程度? 回复:目前塑料件自供大约 25%,触点约 76%,五金件约 66%,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散件公司——东莞三友精密制品有限公司,预计 5、6月份完成新工厂搬迁,除了设备的持续投入、同步的技术人才也很重要,未来期望达到 85%以上。 5、目前汽车继电器的情况是怎么样? 回复:早期汽车的生态链是根据关系获得的订单,现在我们通过高压的订单结合低压订单去谈配售,目前汽车产业链也在整合中,对于我们是一个利好,精简了中间渠道,可以直接对接终端车企,出于对客户的保密,我们在此不便一一透露,总体而言,有 4-5家客户分别处于小批量试产、送样、测试阶段。 6、车厂测试时间多久?和海外其他继电器的企业价格差别大吗? 回复:车厂的测试时间最少也要半年左右。和海外其他继电器的价格差别不大但是会略低一些。
附件清单(如有)
日期2023年 2月 9日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

观点